王皓熙
成都图书馆
摘 要 我国现有之公共图书馆,按其所属行政区划级别共有5级,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其中,除国家级图书馆仅中国国家图书馆1家外,其余4级大体与其所属具体行政区划一一对应。然细察其正式名称,却不难发现,其命名规律却似乎并不统一。有按例于地名后加“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名而命名者,亦有不循此例而单独以地名命名者,更有以别名别称而命名者。其现象背后既有着不同地区历史文化、地名沿革之渊源,也受到了一些新趋势之影响,不仅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更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于当下时代动向与公共图书馆未来事业发展之认识。
关键词 图书馆 名称 现状 变迁
1 我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公共图书馆正式名称之现状
截至2019年1月,我国共有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34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333个(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2851个(970个市辖区、375个县级市、1335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 ,其中二级行政区中,又单设出了15个副省级城市。各级行政区中,除少数偏远地区尚无公共图书馆建制,其余大部分都已建有公共图书馆并处于正常运转中。
各级公共图书馆之正式名称,大体以“地名+行政区划名+图书馆”来进行命名,如:四川省图书馆(省级)、德阳市图书馆(地级)、甘孜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地级)、简阳市图书馆(县级)、青羊区图书馆(县级)、金堂县图书馆(县级)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突破了原有命名窠臼,呈现出一种“去行政区划名化”与多元化、个性化并行不悖之新趋势。细而言之,可以按其行政层级,大体进行一个归纳与总结,囿于时间与精力限制,笔者仅能就当下之地级以上图书馆作一基本调查统计与简要分析,以期有识之士加以留意,见微知著。
1.1 省级公共图书馆
我国现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皆有省级图书馆建制。其正式命名情况如下:
1.23个省级图书馆,基本皆以“省名+省+图书馆”之惯例命名,此类图书馆共18个(不包括台湾省)。而余下4家省级图书馆中:省略“省”字命名者2家:浙江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以省会命名者1家:南京图书馆;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者1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5个自治区中,其正式命名为: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全部与其行政区名一一对应;另外,由于省会更换之原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也拥有省级图书馆之建制。
3.4个直辖市中,除位于北京的首都图书馆外,其余3家皆以“城市名+图书馆”进行命名;
4.2个特别行政区,皆以“地名+公共+图书馆”进行命名。其反映了另一种受欧洲文化影响下的图书馆命名体系之传统。
1.2 副省级城市公共图书馆
副省级城市本由计划单列市演变而来,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所形成的城市综合地位。我国现有副省级城市共15座,分别为: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其中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是计划单列市,其它都为省会城市。其正式命名情况如下:
1.以“地名+市+图书馆”命名之城市8座: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济南、厦门、宁波、青岛;
2.以“地名+图书馆”命名之城市6座:成都、广州、武汉、杭州、西安、深圳;
3.因特殊原因而以别名命名之城市1座:金陵图书馆(南京市)。
1.3 地级公共图书馆
目前我国共有333个地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包括:293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7个地区、3个盟。大部分地级行政区之图书馆,皆以“地名+行政区划名+图书馆”进行命名,但其例外也为数不少:
1.293个地级市中,并非所有地级市皆有其图书馆建制,部分地级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而处于筹建之中: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甘肃省武威市等;部分特别之地级市因为历史原因,承担了省级图书馆之建制与职责:如广西省桂林市。绝大部分地级市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且大多遵循惯例进行命名。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级行政区之公共图书馆之例外命名现象,主要也出现于地级市之中。现根据其命名规律,分类列举如下:
(1)以“地名+图书馆”命名者:河北省之唐山、秦皇岛;山东省之烟台;江苏省之常州、苏州;浙江省之绍兴;河南省之郑州;福建省之龙岩(虽冠以市名,但实际上是新罗区主管);海南省之海口;广东省之东莞;陕西省之咸阳。
(2)以“地名+纪念性质名+图书馆”命名者:湖南省之邵阳市松坡图书馆(纪念蔡锷将军);广东省之江门市五邑图书馆(纪念当地别名)、梅州市剑英图书馆(纪念叶剑英元帅)、惠州慈云图书馆(纪念香港慈云阁捐赠共建)、中山纪念图书馆(为与其它有“中山”字样的图书馆相区别);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河池市民族图书馆(突出当地民族特色)。
(3)虽有原名,但同时亦加挂其它名称,以纪念当地名人或特殊历史者:四川省之广安市图书馆,加挂邓小平图书馆;云南省玉溪市图书馆,加挂聂耳图书馆;延安市图书馆,加挂延安中山图书馆。
(4)当地财政力量不足,不得以而与当地院校进行联办,一馆两用而加挂院校图书馆者:青海省之海东市图书馆,加挂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省之永州市图书馆,加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省之三门峡市图书馆,加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驻马店市图书馆,加挂黄淮学院图书馆。
2. 7个地区中,其正式名称都采用了“地名+地区+图书馆”之命名方式。
3. 30个自治州中,其正式名称基本都采用了“地名+自治州全称+图书馆”之命名方式,但亦有因其民族自治州名称过于冗长,而采用了“地名+州+图书馆”之命名方式者,如:贵州省之黔西南州图书馆。
4. 3个盟中,其正式名称皆采用“地名+盟+图书馆”之命名方式。
2 我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公共图书馆正式名称变迁现象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如今省级、副省级、地级三级公共图书馆之正式名称有着如此不拘一格的命名方式及特征。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自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所逐渐产生的新现象,从而也决定了其名称现状与变迁拥有着属于时代之印记。
2.1 省略行政区划名称
省略行政区划名称可以说是近四十年来,公共图书馆正式名称变迁之最大特点。1949年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反复的发展历程,在继承民国时期旧有图书馆建制的基础上,新政权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与各级政府相匹配的图书馆或图书室。中间虽屡有兴废挫折,但大体上保持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制,1976年以后,整个社会逐渐重回正轨,图书馆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体来说,整个1949年以后的公共图书馆之正式命名变迁趋势,可以被归纳为:
(1)1949年以后,新政权对原有的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接收与改造,对原有名称中带有旧时代色彩的“国立”“省立”“市立”“县立”等字样进行了去除,同时对部分重要城市公共图书馆确定了现今之命名,如武汉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
(2)1966年至1976年,由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不少公共图书馆或是被迫停办停建,或是被肆意改建改名,裁汰合并,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收到极大之冲击与倒退;
(3)拨乱反正之后,按照不同地区行政区划,分别命名为“地名+行政区划名+图书馆”,并根据实际行政区划调整进行相应之修正,同时,一些新的公共图书馆也在逐步建立;
(4)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撤地设市”行动,以及2000年以来各地逐步加大图书馆建设投入,尤其是图书馆品牌化建设趋势日益明显,省略行政区划名称成为一时之风尚,并逐渐扩大。
而省略行政区划名之原因,详细考之,又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1)出于历史文化角度之考虑,恢复历史上曾用馆名,或专门省略之以示区别。一是在建国初期就较早地确定了沿袭历史用名,如浙江图书馆在1953年便确定该名,沿袭了1909年之旧名;湖南图书馆亦是延续了1904年之旧名,并且是我国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二是历史上馆名多有变革更改,故重新命名以示区别,如广州图书馆因在历史上先后有过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之称,后因广东省级公共图书馆定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故广州图书馆在建立新馆时为区别起见,定名为广州图书馆。
(2)出于行政区划变迁之考虑,省略行政区划名以避免改名麻烦。此类原因也为数不少,如东莞图书馆,在1985年之前为东莞县图书馆,1985年撤县设县级市被改为东莞市图书馆,1988年又升级为地级市,成为地市级图书馆,频繁的行政区划改动使得其在图书馆正式命名上需要作出一些考虑,故其后便直接命名为东莞图书馆。
(3)出于品牌化建设之考虑,或参考同等级城市公共图书馆命名之成例。如成都图书馆先后有四川图书馆、成都市立图书馆、成都通俗教育馆分部、成都市图书馆之名。至2003年9月新馆开放之际,方正式更名为成都图书馆,其既考虑到了其他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中已有其例,更考虑到了今后之长远发展。其后,西安图书馆在其立项阶段本也暂定为西安市图书馆项目,待到正式开馆前,同样被定名为西安图书馆,亦出于如此考量。
2.2 以地名之别称命名,或加入纪念性名称
以地名之别称命名者甚尟,目前笔者所能见者唯南京市之金陵图书馆一家,其主要原因在于同一城市的南京图书馆承担了省级图书馆之职责,故以区别起见,只能以别名而命名之。而打破传统之命名惯例,加入了纪念性名称的公共图书馆,又可细分为两种原因:
(1)历史上本有该名,为延续历史文化记忆而重新沿袭。如邵阳市松坡图书馆,其前身本就是1949年之前邵阳市为纪念蔡锷将军而成立的“松坡图书馆”,1949年之后,该馆被并入当地文化馆,后改成邵阳市图书馆,1986年以后方才由复建之松坡图书馆与其合并成立了现今之邵阳市松坡图书馆。
(2)出于弘扬本地历史名人、突出本地文化特色而改名或者加挂馆名。如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前身为梅县图书馆,为纪念叶剑英元帅,1991年梅县图书馆更名为梅县剑英图书馆。后又于2002年升级为梅州市剑英图书馆。亦有挂牌者,如广安市图书馆为纪念邓小平同志,于2005年10月挂牌运行邓小平图书馆,虽为加挂,但却直接以邓小平图书馆作为馆舍外挂牌醒目馆名。
2.3 虽正式名称未改,但在实际使用中,多仅用“地名+图书馆”等简称
此类现象是为数最为众多的,即一地之公共图书馆,虽在其正式文书与当地隶属机关管理上皆为惯例命名,但是在具体的实际运用场景及其网站建设、对外宣传、馆名题写、LOGO设计等诸多方面,则仅采用“地名+图书馆”形式。各级公共图书馆皆有此类现象,如果不查其正式对外发文或者是当地财政预决算公告,几乎不可能知道其正式名称中还会有一个行政区划名称。
此类现象之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LOGO设计与馆名题写一旦定稿则很难再进行修改,为防止后续出现行政区划调整等变动,则省略其行政区划名。如现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从LOGO设计和馆名题写上一开始就采用了“吴江图书馆”之名称。1992年,原吴江县撤县设市(县级),吴江县图书馆改为吴江市图书馆,2012年吴江市撤市设区,吴江市图书馆又变为吴江区图书馆。可以试想,若此过程中,LOGO设计与馆名题写都加入行政区划名称的话,那将造成多少的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
(2)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正式名称确实比较冗长,称呼不便,故而采取省略其行政区划名称或部分全称以方便日常使用,久而久之,渐成习惯。此原因多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其地区全称往往可达9、10字之多,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故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就省称为黔南州图书馆、湘西图书馆。
3 我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公共图书馆正式名称变迁现象之思考
综上所述,各级公共图书馆之正式名称变迁确实有其综合原因,并非一时之心血来潮所为。然而,仔细再次审视其正式名称变迁之现象,却又能从中能得出名称之外的一些思考。就其现象本身,我们可以看出有三个基本趋势:
(1)较高级别之公共图书馆倾向于省略行政区划名称,且其定名时间普遍更早。如上海图书馆在1952年就已定名,浙江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皆在1953年定名,南京图书馆于1954年定名,首都图书馆亦在1956年由原北京市图书馆更改而来,1961年,杭州图书馆定名。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广州图书馆于1980年定名,1982年原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更名为天津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于1987年定名。这就使得去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方式无形中具有了一种区分重要与否的潜在意义,使得后来的改名工作难免受其影响而蔚然成风。
(2)经济发达、历史底蕴较为深厚之地区公共图书馆更倾向于多元化命名。以“地名+纪念性质名+图书馆”命名者中,就有4例皆在广东;以“地名+图书馆”命名之城市公共图书馆中,大半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其建馆历史大多可以上溯至晚清民国时期。可见,公共图书馆之发展与其地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底蕴皆密不可分。
(3)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相对而言,更能体现其正式命名多元化、去行政区划名化之特点。各省之图书馆中,未以惯例命名的4家公共图书馆都位于南方;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中未以惯例命名者7家中就有6家位于南方;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中以“纪念性质”命名者皆位于南方。可见,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在公共图书馆之事业发展上,拥有着更为灵活的思维与方式。近年来,老生常谈的东西差距逐渐被南北差距所悄然替换,2018年,南方省份所占全国GDP比例达到了62.50%,南北方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相上下逐渐转变为“南强北弱”,并有进一步扩大之趋势 。前面笔者分析过,公共图书馆之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及历史文化底蕴大有关联,是一个彼此形成良性闭环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命名问题上,也可以让我们得出如此印象。
通过对以上三个基本趋势之分析,大致可见:公共图书馆发展作为地方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历史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反映在其正式名称变迁现象之上的,也正符合其此内在发展逻辑,值得我们尤为注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归根结底,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经济投入与专业人才培养,一地之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并非来自于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只有名副其实,才能相得益彰。公共图书馆之事业发展不是仅凭改名换姓就可以轻易实现的,正式名称之变迁是其本身事业发展之结果,而不是其事业发展之原因。身为公共图书馆业内人士,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名实不分。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基础日常工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不断取得新的重要成绩,才能使我们公共图书馆真正名副其实地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前沿文化阵地与市民生活重镇。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编辑部编,《中国图书馆名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图书馆2017年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
[3].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图书馆2016年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