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联盟
成都市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学会工作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简介业界动态

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特征分析及保护开发研究

2019-10-24 16:37:582947浏览量


李培俊

(成都图书馆)


摘  要 民国期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然而目前保护与开发情况堪忧,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的现状与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民国期刊的保护与开发途径。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民国期刊;特征分析;保护开发


1 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现状及特征分析

    成都图书馆于1921年成立,迄今已有100年余年的历史,典藏民国期刊1624种10238册,2014年完成对民国期刊的编目回溯工作,读者可以通过书目检索系统查找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期刊。

1.1 学科特征分析

    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涉及各个学科,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编目(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期刊中,社会科学类期刊共计1120种,占馆藏量的69%,自然科学类期刊339种,占馆藏量的21%,哲学类藏刊99种,占馆藏量的6%,综合类藏刊62种,占馆藏量的4%,总体而言,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社会科学类期刊最多,超过其他种类的总和,其次为自然科学类期刊。在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政治法律类期刊位居第一,共计279种,文科教体类期刊位居第二,共计196种,文学类期刊位居第三,共计182种;在自然科学类期刊中,医药卫生类期刊最多,共计132种,工业技术位居第二,共计81种;在所有期刊种,马列主义、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未有收藏,生物科学、数理化、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类期刊相对很少,可以部分反映出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发展状况。


表1 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分类统计表

0 种数        占比   册数 单价        和

A|马列主义 0 0% 0     0

B|哲 学         99 6% 690     3158

C|社科总论 124 8% 1234     26854.5

D|政治法律 279 17% 1162     17418.13

E|军 事         36 2% 88     108

F|经 济     160 10% 738     76162.5

G|文科教体 196 12% 1255     11433.75

H|语 言         22 1% 649     623.1

I|文 学         182  11% 1175     19227.07

J|艺 术         75      5%    372     1823.6

K|历史地理 46 3% 241     503

N|自科总论 27 2% 506     401.1

O|数 理 化 4 0% 22     0.8

P|天文地球 14 1% 48     50

Q|生物科学 2 0% 3     3874

R|医药卫生 132 8% 722     8465

S|农业科学 65 4% 283     364.8

T|工业技术 81 5% 481     3444.6

U|交通运输 6 0% 23     5

V|航空航天 8 0% 50     186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0 0%     0

Z|综合图书 62 4% 493     233

合计         1620   100% 10238     174335.95


1.2 出版地特征分析

    民国期刊的出版地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国时期全国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情况。经统计分析发现,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期刊超过100种的出版地相对比较集中(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图书馆所藏上海出版民国期刊656种,占比52%,领先其他地区;所藏重庆出版民国期刊302种,占比12%,位居第二,这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抗战时期沿海地区的工厂、大学、人才等陆续内迁,重庆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所藏四川出版民国期刊301种,占比12%,位居第三,成都图书馆地处成都,搜集成都出版的期刊具有地域性便利;此外,南京、北京位列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期刊的第四、第五位,与此两地民国时期在文化领域较为发达是相符合的。

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期刊出版地覆盖面十分广泛,包括20个省市地区和6个国家及地区,除表2中的5个省市外,还有浙江91种、广东65种、云南63种、江苏60种、湖南51种、江西40种、天津32种、陕西2种、福建24、山东24、贵阳9种、河南9种、哈尔滨7种、河南2种、河北2种、武汉、山东、辽宁、甘肃、安徽各一种。

    除国内发行的期刊外,成都图书馆还收藏有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法国、新加坡、荷兰等地出版的少量民国期刊,如巴黎出版的《新世纪》、日本出版的《新民丛报》《甲寅杂志》《中华留日东京工业大学学生同窗会年刊》《民报》、荷兰出版的《国医公报》、香港地区出版的《经济导报》《倒风》《时代学生》《觉音》《五月的随想》、台湾地区出版的《农报》《工业研究月刊》《台糖通讯》等,如表3所示,可见在民国时期,一方面成都虽身处内陆,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另一方面,国际上的中文期刊出版也处于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期。


表2 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出版地区分布表(期刊种类100种以上)

地区  期刊种类     占比%

上海   656       52%

北京  101       3%

四川  301       12%

重庆  302       12%

南京  181       6%


表3 成都图书馆所藏国外及港台地区民国期刊

地区 期刊种类 地区   期刊种类

巴黎      1         香港        8

日本      19         台湾        5

新加坡      1         荷兰        1


1.3 出版周期分析

    在成都图书馆民国文献检索系统中,笔者发现大量的民国期刊出版频率项为空白,无法找到出版周期。究其原因,一是民国时期期刊出版频率自身存在不规范性;二是由于年代久远,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保存存在不完整性,无法考证出某一种期刊具体的出版周期。虽然大部分民国期刊的出版频率无法考证,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思想文化碰撞,内忧外患不断,导致民国期刊多有不断停刊、复刊、改刊的经历,因此民国期刊呈现出较多的创刊号、复刊号、特刊号、改刊号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刊号,从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上来看,这些特别的刊号具有重要的意义。成都图书馆所藏民国期刊中,复刊号83种,数量最多,较为著名的有《文学》《文学新地》《文章》《文学杂志》《新中华》《文萃》《北斗》《正声》;其次为创刊号81种,较为著名的有《新中华》《华西协和大学校刊》《中西医报》,其中以《华西协和大学校刊》最为珍贵;除此外,成都图书馆还收藏特刊号1种,为《生活》期刊,如表4所示。


表4 成都图书馆民国期刊创刊号、特刊号、复刊号

刊种 数量

复刊号 83

创刊号 81

特刊号 1


2 民国期刊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民国期刊残损严重

    民国期刊残损严重主要表现在期刊的酸化、老化、损毁,主要是由民国期刊纸张及其印刷、装帧特点所决定的。影响纸张寿命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造纸时采用的原材料,二是纸张本身的酸碱度。民国时期是手工造纸转向机械造纸的初期,民国时期用纸量大增,植物韧皮纤维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纸张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特别是1930年以前,我国大多数造纸厂采用亚硫酸盐制浆法造纸,其含酸量达到6%—10%,pH值介于3.1—3.4之间,这些纸张在完成时酸性高,耐久性较差。在历代文献的保存中,民国时期文献的寿命最短,加之民国时期装帧工艺落后,造成民国期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破损。

2.2 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图书馆界一直将古籍图书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甚少将保护的范围延伸到民国文献。绝大部分图书馆把有限的经费和人员放在线装古籍的抢救上,大批民国文献得不到及时、科学、合理的保护。

2.3 保管情况堪忧

    就大多数图书馆的现状而言,具有恒温恒湿设备、条件较好的库房,一般均用于存放古籍善本,民国文献的存放环境甚为简陋,既没有恒温恒湿的调控设备,也没有避光、防尘的设施。成都图书馆设立有专门的民国报刊保存库,但仅为普通库房,未配备恒温恒湿设备,成都属于盆地气候,常年潮湿,加速了民国期刊的破损状况、老化现象。

2.4 修复技术滞后

    民国文献修复技术的系统研究尚未深入,对保护民国文献至为关键的脱酸和加固技术,还没有较好的方法。由于印刷装订和纸张材料的不同,以修复线装古籍的方法来修复民国文献,很难达到保持原貌、延长寿命的目的。

3 民国期刊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对民国期刊进行保护与开发,从文献保护的角度来说,有利于馆藏民国纸质报刊的保护,解决了珍贵文献收藏与利用的矛盾;从文献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将民国报刊中的原始资料信息分类、整合,并且数字化,使之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进而丰富了虚拟馆藏;从服务的角度来说,民国报刊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能够丰富本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用户产生阅读、研究的兴趣。

3.1 进行民国期刊馆藏的整理及推广。

    为了提高市民对民国文献的了解程度,图书馆应该在对民国期刊进行整理回溯建库之后,利用各种手段对民国期刊进行宣传推广,尽量在图书馆网页、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渠道对馆内收藏的民国文献的类型、种类、数量等做详细介绍。成都图书馆于2014年完成对民国期刊的回溯建库,2014、2015年通过成都图书馆官方微博的“老书虫小常识”栏目对民国期刊进行宣传。

3.2 民国期刊数字化

    就目前而言,数字化工作是保存民国文献生命续存的最好方法。为此,应尽快将馆藏的独有、孤本、珍稀文献整理出来,完成数字化,以达到较好的保护民国文献的目的,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文献内容。我国有部分公共图书馆对民国期刊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民国期刊馆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将全部馆藏期刊或者精选出部分期刊进行全文数字化;江西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完成了馆藏期刊的书目数字化,便于读者检索利用。比较著名的期刊数据库有国家图书馆的“民国中文期刊资源库”与上海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成都图书馆购买了上海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的1-3辑,该库采取分批出版方式,预计出总共出版10辑,收录了1911—1949年出版的期刊约2万余种,文献1500余万篇,期刊品种多,回溯年代长,是国内收录民国期刊较为全面的综合性民国期刊数据库。

3.3 利用影印期刊,弥补或替代民国期刊纸质馆藏

    作为民国期刊重要的收藏机构,各个公共图书馆都收藏有不少民国期刊,但普遍并不齐全,由于民国期刊不易保存,容易老化、损毁,从减少原版使用,保护旧籍的角度考虑,有不少出版机构出版影印版的民国期刊,成为公共图书馆改善馆藏结构,补充近代纸质文献资源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桂香.重庆图书馆藏民国期刊特征分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2) 

[2]曹辰波.我国三种民国期刊数据库比较.新闻世界.2014(7)

[3]谢雷.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探析.图书馆建设.2012(8)

[4]林岫.试论馆藏民国期刊的开发.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5)

[5]李肖.民国期刊保存与再生性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