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图动态
媒体回音
服务数据

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 让更多优秀文学作品浸润人心

2023-12-12 09:53:10131浏览量

QQ截图20240130094801.png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我们希望在丰饶坚实的地平线之上助力读者和用户看见更广袤、更浩瀚的星空,与更宽广更深厚的人生,观文学、观人性、观时代、观未来。有鉴于此,川观文学奖呼唤有温度、有深度、有人民情怀、有时代关照的优秀作品不断产生,在文学的星辰大海中持微火以成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贡献自己的那一份璀璨。”12月9日下午,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的、由四川日报社主办的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四川日报社社长陈岚致辞时表示,川观文学奖的设立,正是希望借助传媒的优势、传播的力量,让优秀文学作品插上翅膀,影响更多的读者,浸润更多的人心。

“四川的水很多,川流很多。”川观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说,当这些江流都汇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浩荡奔涌之势。他表示,川观文学奖是一个非常好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平台,希望通过川观文学奖把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吸引到四川来。

做“川观者” 看四川观天下

“四川日报的朋友告诉我,‘川观’就是‘看四川,观天下’的意思。这很好,特别好!”作为川观文学奖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现场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演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就是一个‘川观者’,他是在川上看着不舍昼夜的大水,对宇宙、人生以及文化发出了感叹。”李敬泽认为,孔子的这个感叹,是我们文化中极具根性的一个声音,“川观”二字里就饱含着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由这样一个声音开始,我们中国人深刻意识到此生的有限,但这不意味着消极,而恰恰是因为意识到“逝者如斯夫”,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颁奖典礼上,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为每一位获奖者精心撰写的颁奖词。张新泉、梁平、李元胜、向云驹、弋舟、季栋梁、塞壬、庞惊涛、李银昭等26位作者一一登台领奖。他们分别获得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特别荣誉奖、小说奖(不含长篇小说)、非虚构奖、散文奖、诗歌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

“数十年如一日,他笔耕不辍,将创作视角向低处、小处聚焦,呈现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即使在82岁高龄的今天,他仍然锐意求新而又掌握火候。”当主持人周东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响起时,整个会场突然变得特别安静。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走上领奖台。他就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星星》诗刊原副主编张新泉。

对于自己获得“特别荣誉奖”,张新泉幽默道:“我觉得分量太重,当我睁开80多岁的昏花老眼仔细看,觉得这几个字里有一个错字,可以改一改,‘特别荣幸奖’,多好啊。”他接着说,从退休那一天就告诫自己,“不要因为退休就停笔、停止思考,我要像小学生那样重新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担当的不断进步的老人”。

梁平《水经新注·嘉陵江》(组诗)获诗歌奖。作品以现代诗的结构、现代诗的节奏接续中国山水诗的传统,彰显了浓郁的巴蜀文化,更多了一层奔放而热情的生命之思,让读者看到诗歌书写的新拓展。“非常高兴自己喜欢的作品能获得自己特别敬重的一个奖项。”梁平表示,为什么说特别敬重川观文学奖呢?因为这个奖是以媒体的视觉,对文学的观察、对文学的考量、对文学的评估。

“李银昭写雨,更写真挚动人的童年生活印记和乡村景象,以及时代洪流中那些无可奈何的消逝与叹惋……这是灵性的浇淋,是生命的流韵,是文字的潇洒。”川观文学奖写给散文奖获得者李银昭的颁奖词,优美而深沉。李银昭接受采访时说:“我半生从事新闻工作,这次以散文作品获得由新闻媒体设立的文学奖,我觉得比获得其他的文学奖更感荣幸,也更有存在感。”谈及未来的创作方向,他表示将继续关注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

季栋梁《西海固笔记》获非虚构奖,作品以精准稳健的笔触,全景式多方位抒写了西海固两千年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为读者奉献出了一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季栋梁说:“很激动,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奖项。某种程度上来说,来到四川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我们很多人都是读着四川文豪的作品在成长和思考。”

感受文化魅力 共享文学盛宴

“我是喜欢成都的,喜欢她的生动和穿城而过的府南河,更有成都人的生活态度。”这是王杰平的获奖散文《成都生活》的第一句。文中写川菜,写成都人“喜小,不贪大”,写“爱逛公园的成都人”,还写到“成都人的调性”:“成都是一座繁花似锦、白鹭蹁跹、宜商宜居的城市……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与成都人的调性密不可分。”

成都,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她的文化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就在颁奖典礼举行的当天上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的获奖作家与部分特邀嘉宾,前往成都永陵博物馆、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等地采风,近距离、多视角、沉浸式地感受成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现代活力。

成都永陵博物馆,是依托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而建。当看见永陵地宫棺床上精美的伎乐雕像,采风团成员纷纷半蹲下细细观察、拍照。永陵“二十四伎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2名舞伎和22位乐伎形象。这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唐五代宫廷乐队文物,也是研究我国音乐史和唐五代时期音乐的重要资料。而面对王建造像,张新泉久久凝望,似乎正在与这位千年之前的帝王隔着时空对话。这是一尊真身石像,从雕像面部看,王建浓眉大眼、额头饱满、薄唇大耳,显得非常庄严。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建有世界级规模的全景声半露天半室内双面剧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望着剧场气势恢宏的半开放穹顶,川观文学奖评委,《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叶延滨说:“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丰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是能让市民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好地方。”

川观文学奖评委,《中国艺术报》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康伟感慨道:“今天参观的两个点位,代表了成都的两个维度!”他说,成都永陵博物馆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代表着成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活力时尚,展现了成都现代的一面,“参观了这两个地方,更增添了我对成都的热爱”。

除了一场颁奖典礼、一次文学采风,本次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还包括四场文学讲座和一个文学市集。

12月8日至10日,李敬泽、阿来、李元胜、骆平4位著名作家、诗人分别走进学校、图书馆、社区和书店,为广大成都市民带来4场精彩的文学讲座。

12月9日至10日,“金牛·川观文学季”文学市集在天府艺术公园举办。阿来书房、东周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穆夏美术馆、可瞻山房、蜀香研习社等数十家特色书店、出版社、艺术工作室等共赴一场美好的文学雅集,通过书籍、文创、互动,展现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自然之美。

这一场文学的盛宴,用热忱和礼遇,表达对作家的褒奖、对读者的敬意、对文学的热爱,体现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担当。

“我每次来到成都,都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觉得被大熊猫包围着,到处都是熊猫的影子。我觉得在成都,熊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信使,把辽阔奇妙的大自然和蜀地独特的地域精神结合起来,给无数人内心带来治愈。川观文学奖如同文化信使一般,以媒体的优势去引导大众对文学的关注,这是对文学的尊重,也是对写作者的尊重,是把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最好见证。”作家孙频的获奖感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