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图展厅
成图展厅

展览:【豆瓣好书展】春风十里,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

3527浏览量

本周,我们挑选了一些豆瓣高分的经典好书,希望这些久经岁月打磨的文字能够让你更好地跟自己对话,轻装上路,做回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着更多的思考,种自己喜欢的花,爱自己向往的宇宙。

《老舍自传》

“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晓露;假若过去的早晨都似地狱那么黑暗丑恶,盼明天干吗呢?是的,记忆中也有痛苦危险,可是希望会把过去的恐怖裹上一层糖衣,像看着一出悲剧似的苦中有些甜美。无论怎么说吧,过去的一切都不可移动,实在,所以可靠;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实在撑持着,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老舍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著述丰富,文笔生动,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众多的喜爱。老舍先生的这本自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他爱茶、爱花、爱猫,柔而刚的一生。


《博学切问》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们生来学习,在学习中只有广博的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不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审察提出疑问,并询问问题,自身学识才会不断提升,这就是“博学切问”。今天这本书,就是由这样一位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深入联系思考的学者写就的。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方面——“学问踪迹”主要是读书兴趣及研究方法;“认知科学”部分收录作者在开展认知科学及其哲学思考研究中的一些随笔;“机器智能”则从智能研究者的角度讨论了大众最为关心的“机器能否超越人类”等话题;“音乐审美”收入了关于音乐,特别是古琴音乐认知与计算研究的一些研究心得;“语言探微”主要讨论语言学的前沿研究动向,让我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呻吟语》

今天的这本书,是一位饱经人世忧患、富有人生经验的儒哲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立足点,扬弃释道,冲破宋明理学的牢笼,独辟蹊径探索人生、思考宇宙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其中的很多人生观点和处世方法,都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

作为一部探讨人生的哲学著作,书中说得最多的还是修身养性、处世应物的道理和方法。作者从十几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他的体会和心得,或者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或者是深思熟虑的格言,读这样的书,你像听一位厚道正直的长者娓娓而谈,亲切有趣,个中意味,使人回味无穷。


《南腔北调集》

今天的这本《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7年至1929年间所写的杂文51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 “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所以先生将1934年3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命名为《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美子的嘲讽。

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都有极高水准,被著名作家木心称为“卓越的文体家”。不管什么时候,读鲁迅,总能被他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严肃、崇高、执着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所打动。


《随园诗话》

这本经典的《随园诗话》,是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袁枚作诗尚“性灵”的主张。“性灵”一说,本为明代“公安派”所创,袁枚吸取其主张并加以发展,从而在当时王士稹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充斥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所主张的“性灵”,就是认为作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而不必过于讲究境界的大小和格调的高下。

在本书中,他一再强调作诗要有独创性,反对“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数”,抨击了拟古倾向和儒家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书中所称誉的,多是闲情逸致之作,也有一些不满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作品,这种取向体现了袁枚的思想和文学主张。


《爱的教育》

这是一本广泛流传的世界经典,作者亚米契斯出生于意大利,那时的意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爱国情绪高涨,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就作家而言,他童年的种种遭遇……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条件对他幼小生命的折射,这一切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核心。借助博爱、宽容的精神,传播现代文明,正是他写作的初衷。

书中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其父母为他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爱”贯穿在每一章节中,既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处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